当前速讯:专家议“双碳”目标下的能源体系建设:技术待突破
(相关资料图)
中新网海口12月2日电 (记者 王晓斌)2022全球科技影响力投资大会气候发展论坛11月30日-12月2日在海南海口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在“双碳”目标下,气候领域投资递增,相关技术有待突破。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的影响不断升级,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不可逆转,由此推动全球能源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视频主旨演讲中提出,中国应以“先立后破”的方式建立新型能源体系。
刘燕华说,“立”是指中国在2030年碳达峰之前,建立起绿色能源体系,技术手段、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破”是减少乃至杜绝化石能源的使用。期间,因中国在战略石油储备上与发达国家对比相对较低,需将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同时推进。
刘燕华认为,近中期可再生能源受到技术和系统成本等制约,因此加大了“立”的难度。当前的绿色技术大致分为减碳技术、无碳技术、负碳技术、能源管理技术、适应技术、低碳消费技术和非二氧化碳技术等七个类型,不同的类型中,有许多关键或核心的技术需要攻关突破。
“碳中和行动将使世界经济从能源资源依赖性,逐步走向能源技术依赖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介绍,在碳中和要求下,以风光资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足以支撑或者远远超过全球所需的能源量。
“未来各国谁更‘风光’,完全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使用风光资源的技术体系。”贺克斌说,为快速推动创新技术进入市场,各国在气候领域的投资不断递增,“2021年相比2020年,全球能源转型总投资额、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全球碳市场总额,增幅在50%到100%之间”。
中国也在相关领域加大投资。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中国2030年能源投资总额将达到6400亿美元,2060年达到近9000亿美元。以此计算,到2060年,中国累计总投资将达到32万亿美元。
另据中国生态环境部测算,2021年到2035年碳达峰,中国重点投资领域中,包含新能源发电装机在内的电源结构优化投入最高,达到6.59万亿元;其次为交通运输调整,为2.42万亿元;第三是电力系统灵活性改造,是2.29万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