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选:定安老县衙:史韵悠长六百年

作者陈勇 郭志东 黄岗


(资料图片)

在定安县城中南街、东门街和西门街交会的丁字路口,有一座占地约17亩、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布局的明清老县衙。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650余年,历经多次改扩重建。

据光绪《定安县志》记载,定安故城筹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实际动工为明正德八年(1513年),1519年建成。故城环绕县衙而建,城内街巷交错,由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南门街4条主要街区构成,呈“广”字形状,联通故城东西南北城门,城外挖有壕堑。目前,城内遗存除了老县衙,还有解元坊、胡宅大院等,是海南现存较完好的县治城垣,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安老县衙为当年的知县吴至善创建,至清康熙年间,定安衙署沿中轴线有大门三间、仪门五间、戒石坊、正堂五间、二堂五间、三堂五间、内宅五间等建筑,另有鉴坊、亭阁、轩仓、吏舍、祠馆、禁狱等围绕中轴线分布。后因战乱,仅保留下来二堂建筑。海南解放后,定安县委、县人民法院曾在此办公。

据介绍,2011年,考古队发现了定安老县衙正堂遗址,2015年,该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各级人民政府投资,修建了大门、仪门、戒石坊、正堂、二堂、三堂(内宅)、东西厢房等建筑,总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的定安明清县衙得以复原,并向访客开放。

县衙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平常不开,重大庆典或新县令上任才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为两个东角门,也称为喜门,常人出入。西角门为鬼门或死门,通常关闭,只有提审犯人或押解死囚赴刑才打开。

戒石坊是指从仪门至大堂中央的一座三门四柱的石质牌坊。其作用是警示官员,要爱护百姓,不要做贪官污吏。

正堂是知县公开审理案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正堂审理,是全衙最重要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明清衙署建筑群的中心。

二堂是知县办公、审理民事案件、大案要案预审的地方,同时也是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的场所。二堂目前有两个展陈,一个是定安进士展,一个是定安琼剧展。定安地灵人杰,先后出了10位进士,张岳崧和张钟彦、王映斗和王器成分别为父子进士,其中张岳崧是海南唯一探花。琼剧与定安的关系源远流长,老话有“无定安不成戏班”,有九代演戏的琼剧世家和一家数十人演戏的戏剧之家。

三堂也称内宅,是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一些涉密的案件也会在此审理。知县休假的封印期,县丞、主簿、典吏等可在此处理县衙日常事务。同是厢房,正堂前东西厢房为吏员办公用房,二堂前的东西厢房则为知县所聘钱粮师爷和刑名师爷办公用房,三堂东西厢房为客房。

定安老县衙的对联文化值得一说。

“定三尺法,无法何来善政;安百姓心,民心即为官箴。”明初定安县衙的对联既体现了民本思想,如何为官,又反映了整治吏治的决心,如何做清官。这副藏头联还巧妙地将“定安”二字嵌入联中。

走进仪门,可见内外各有一副对联。门外对联“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门内为“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

大堂的对联是:“厚民生以正民德,端士习以历官常。”这是探花张岳崧在其《殿试对制策文》中的表述。

二堂对联“清慎勤入官之本,才智勇应务之资”,也是出自张岳崧之手。此外,还有两副对联也是出自张岳崧之手,“读书尚友之道,居官饬治之方”“立志凛于冰渊,执躬重于圭璧”。

关键词: 办公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