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焦点!建非遗工坊、融入旅游业……海南非遗焕发新活力
非遗,是沉积在大地上的文明精华。
(资料图)
一抔黄土,捏就千年黎陶;一根棉线,编织黎锦“活化石”;一段调声,刻录生活智慧……斗转星移,瞬息千年,非遗一直深深嵌在一方水土的文明演变之中。如今,在琼州大地上,它们活力犹存,不仅保留了文化本真的面貌,更被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
眼下,人们对海南非遗的热情越来越高涨,非遗购物节、非遗时装周、非遗展览等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让非遗“活下去”,而且还“活起来”。
但是热闹过后,面对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我们还得静心思考,怎样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如何更好地与非遗同行?
模特身着有黎锦元素的服饰走秀。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海南非遗保护有成效
海南虽然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但这里却以厚重的人文、肥沃的土地滋养出了种类多、数量大的非遗项目。
目前,海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8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300多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长串的非遗名录清单令人欣喜,同时也带来了保护工作的压力。不过,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海南非遗保护取得了不少成效:
2022年5月31日,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为我省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推动海南特色非遗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021年5月,我省出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从五个方面提出18条计划,进一步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年我省完成两个批次1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第三批省级传承人记录工程启动实施,留住了文化基因;
锦绣世界文化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非遗美术展等非遗活动上百场的举办,吸引线上线下超过千万人次的参与;
非遗走进校园和景区,各类文化下乡、对外交流演出常年不断,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从完善“法”的保障,到加强“人”的保护与培养,再到做活“物”的展示,我们更清晰直观地感受到,非遗通过课堂、演艺、消费、展览等日常场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评价标准来看,海南非遗真正“活”了起来。
海口收藏家蔡於良先生藏品——明末苏子深山访友图椰雕锡胆提梁壶。清风 摄
让非遗连接现代生活
放眼全国,非遗保护之难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有专家曾提出,究其根源,或许是受现代生活、工业文明的冲击,非遗扎根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减退。
比如,现代纺织业已经普遍采用机械化方式,一梭一线手工编织的黎锦还能延续吗?打开手机就能听音乐、刷小视频,谁愿意到现场去听一出琼剧、木偶戏?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现代瓷器,黎陶如何生存?……种种此类现象,生活需求的消减,让非遗不可避免地陷入传承困境。
所以,让非遗与现代生活重新建立链接,是非遗保护这个命题的必答题,离不开大家反复提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非遗文化语境的削弱,并没有导致我们保护意识的削弱。6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深圳文博会)在深圳开幕,在这个全国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古老的非遗正在被唤醒。
在海南馆,古老的黎锦被设计成了年轻化的漂亮服饰;在贵州馆,有把非遗苗族服饰元素与风筝相融合的民族服饰风筝DIY材料包;在江苏馆,有非遗绒花技艺制成的精美首饰;在河南馆,有以唐白瓷烧制技艺制作的现代陶瓷……
从产品、品牌、行业甚至是文化内涵的跨界突破,非遗创新、包容、凝聚、延续的特性一览无遗。
昌江保突村黎陶制品。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围绕着“再创造、再创新”,海南有不少探索。
省旅文厅联合省人劳厅和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围绕传统工艺,推进非遗工坊的创建,并扶持五指山打造非遗工坊示范区。
什么是非遗工坊?简单来说,就是依托非遗项目,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
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公布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五指山市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工坊“黎族织锦:传承传统技艺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入榜。别小看了这张“奖状”的分量,这是对五指山市以非遗工坊为突破点,有力发展了非遗相关产业,强化非遗内生发展的充分肯定。
五指山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五指山市建立了7家各具特色的非遗工坊,其中有6家以黎族织锦技艺为核心。非遗工坊正在由输血式的外力扶持逐渐转变为造血式的内生发展,运转效能不断提升,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相关产业,成为五指山市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景区客流为非遗引流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工作,等不得、慢不得。海南的非遗之路如何走得再快些?从实践来看,让非遗与海南旅游业结合,不失为一条良策。
当前,海南省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非遗可以说是海南很富有特色的旅游元素。“我们以非遗要素为纽带,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省旅文厅副厅长杨新利介绍。
2022年,我省槟榔谷、南山景区这两个5A级旅游景区,先后入选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旅游景区”,以景区的客流为非遗引流,更多的人在寻求“诗和远方”的路上,遇见海南非遗,爱上海南非遗。
在槟榔谷,景区依托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打柴舞等10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成9个非遗主题展馆,并打造《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实现非遗项目与演艺节目的互通互融,促进了非遗传承与文旅产业的互利共赢。
南山景区建设了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国际非遗展示中心,举办了“南山非遗节”“南山非遗嘉年华”等活动,吸引了游客200多万人次。南山景区还专门打造了《海南非遗地图》,展现海南100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相应的非遗旅游线路,带动游客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非遗探秘之旅”。
杨新利说,“旅游+非遗”进一步展现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推动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不仅实现海南旅游向深度游、文化游方向发展,还助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我国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到这天,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问,总能吸引很多目光。但非遗保护不止这天,还需要更持久、更深入地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保护好更多非遗,让它们“活下去”“活起来”。
(海南日报海口6月9日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