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特产”走红,是“馅饼”还是“陷阱”?
【同期】网友
这是我和(网友)约定好互换200元(人民币)特产,他给我寄了35斤的特产。这个是烧饼、鹌鹑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解说】互不认识的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发帖”,成为好友后彼此寄出家乡的美食特产。近日,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流行起了“互换特产”的风潮。很多网友晒出了成功案例,但也有网友讲述了自己的受骗经历。
【同期】网友
我兴高采烈地去拿快递,打开一看全是南瓜,都震惊了。这发货地址根本就不是从你家寄过来的,显示是从(平台上)买来的,发私信发现他把我给拉黑了。
【同期】网友
我和别人换特产,我感觉箱子特别地轻。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一块肥皂和一个浴花。
【解说】在互联网上可以买到各色商品的当下,为何网友还热衷于以物换物?专家认为,互换特产有三个明显优势。
【同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互换土特产的灵魂并不是土特产本身,而是你情我愿,礼尚往来,满足了人和人之间社交需求。我总结了三条(流行原因),第一条,跨地区网友的联谊;第二条,开盲盒的新鲜感;第三条,正宗地道风味的保证。
【解说】同时,互换特产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在朱毅看来,互换特产就像是开盲盒,箱子里装的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
【同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这就是网购,而且是没有第三方平台监管的网购。那么网购的所有风险它一个都不会少,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什么第三方的保证、监管,因此没有理赔、没有退货,都是你必须自己承担的。如果你收到这个互换的土特产你对它存疑,你觉得食品安全我真是不太敢保证,有一丝犹豫,那就不要吃。
【解说】业内律师表示,如果涉及到一定金额的欺诈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
【同期】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郭小明
如果说这个人他就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他来骗取一些财物,别人的一些家乡特产,这些物品。他可能就是有一个诈骗的主观故意在,如果有这种行为的话,他就属于一个诈骗的违法行为。如果金额达到3000元以上,就已经达到了刑事犯罪追究责任的标准,那么这个时候可能公安机关就可以介入。当然如果金额没达到,他也是一个违法的行为,属于一种治安违法的行为。
【解说】互换特产的风险该如何规避?郭小明提醒,在互换特产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同时也要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同期】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郭小明
也要注意个人的一个隐私信息的保护,你寄送的地点和你家的地址可以选择快递站点然后去邮寄(和接收快递)。因为食品安全或者是因为质量的问题造成对方的人身伤害,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个损害,这个你可能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购买的时候保留相关的凭证,选择一些正规的机构,在你邮寄之前你要对这些拍照或者录像,防止后续有一些风险。
迟瀚宇 北京报道
关键词: